华为高研发之谜 去年中国研发开支最高的高科技公司是谁,是华为。研发支出1647亿元,占营收的23.4%。研发费用与营收的占比,就是研发费...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票友卷帘西风,(https://xueqiu.com/4076841098/337621403)
去年中国研发开支最高的高科技公司是谁,是华为。研发支出1647亿元,占营收的23.4%。研发费用与营收的占比,就是研发费用率。华为的研发费用率之高,在全球排名也是靠前的。去年超过它的,营收规模在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高科技公司,好像只有Meta和英伟达。而以过去十年间的研发费用率来衡量,华为是全球最高,年均在20%左右。
华为能有今天的成见,能有今天的影响力,肯定与它重视原创,重视技术,重视研发有很大的关系。但重视这些的公司很多,华为的研发费用为何成了全球冠军,成了世界第一呢?
这是由华为独特的发展历史,独特的发展路径造成的。华为1987年成立时,最先是做电信县级市场,当时卖程控交换机给邮局。但这个公司最开始发展时,就不走寻常路。一般的公司发展路径是贸工技,就是我要先挣到钱,才能搞新技术,新产品研发。而华为走的是技工贸的路线,就是最开始就重视技术研发,希望靠新技术、新产品占领市场。
搞新技术,新产品研发,一是风险很大,你的技术方向,产品路径选择不一定对。要是犯了大的错误,那可能就是灭顶之灾,就死掉了。二是耗钱耗时,需要大量资金,需要很昂贵的高级研发人才,新技术能否变成新产品,新产品能否卖出去,周期是多长,这些都是未知数,存在很大的风险。稍不留神,公司的资金周转就会出现问题,就会死掉。
所以,正常的公司发展是我先挣到钱,或者我先融到钱,我才能搞研发。华为是另类,公司还没怎么挣到钱,也融不到钱时,就开始搞研发,于是很快现金流,公司的资金周转出了问题。
当时公司规模小,财务报表也不好看,从外部融资,从银行是贷不到钱的。那怎么办呢?后来任正非、孙亚芳他们就想了一招,就是内部集资,给员工配股。1990年,资金周转的压力就逼得他们不得不这么干了。
大家要知道,电信产业最重要的资产不是固定投资,而是牌照和人才,尤其是高技术人才。公司的员工的收入有三部分,一是工资,这个一般是按月发的。二是奖金,这个是按季度,按年发的,或者项目挣到大钱了,项目结束时发。另一部分就是期权或者股权,公司未来发展的好,预期有分红的收入。
华为当时一是鼓励员工把公司发的奖金,拿来一部分买公司的股权。通过这种方式,公司把发的钱再收回来。二是员工出去找钱或借钱,来买公司的股权。员工可以以1元的价格购买股权,从1990年到2001年,华为一直搞了11年。三是签订劳动合同,给员工配置只有内部转让权,但享有分红权的“影子股权”。这样可以降低给员工每个月发的工资,以未来收入分红做补偿,降低当期的工资支出。
1993年,华为员工每个月工资只能拿到一半的现金,另一半只是记在帐上。当时任正非,任老爷子的说法很直白,“我们现在就像红军长征,爬雪山过草地,拿了老百姓的粮食没钱给,只有留下一张白条,等革命胜利后,再偿还”。
这种被逼到梁山的做法,当时风险是很高的,一是内部集资当时还属于法律的灰色地带,算不算非法集资还有争议。二是你拿的是股权和期权,未来公司发展要是成功,能分红,或者能上市了,还好。若不如预期了,股权不值钱了怎么办?
早年有很多人员工是不敢买的,去征求华为人力资源部部长陈珠芳的意见。陈珠芳说得很精彩,“你到外面,你拿了钱干嘛呢?你还不是赌吗?那你还不如跟着任正非赌。
好在最后跟着任正非的员工,都赌赢了。但这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。
一是华为的股权比较分散,最大的股东,任正非现在的股权还不到1%了。因为没有大股东,上市成了问题。二是,股权比较分散,缺乏大股东,会对公司的治理有影响。华为后来是靠设立“工会”,这一独特的法人实体解决了这一难题。华为员工组成的工会成了华为最大的股东。华为现在只有两个股东,一个是工会,一个就是任正非。工会现在持有99%点多的股权,是最大的股东。三是这种独特的股权结构,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,就是员工的激励问题,或者专业一点的说法,叫人力资本的定价和激励,有了新问题。
任正非他们当时也没有想到,华为后来会发展的这么好,会这么能挣钱。像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发展一样,华为也是九死一生,也出现了很多战略决策失误,比如他们最初发展的固定电话、手机等终端业务,都不算成功。曾经有一段时间,任正非甚至想把终端业务砍掉,卖掉。在3G时代,无线业务上华为选择的欧洲的GSM技术,也是压错了宝。好在他们基础的电信交换机业务一直在挣钱,基本盘还在,还没有被动摇。2008年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,路由器业务又起来了。2011年之后,华为的终端业务终于异军突起,才有了今天的华为。
2003年,对华为来说更是风云飘摇的一年。当时美国的思科公司状告华为,专利侵权。同年,技术奇才李一男也从华为走出。华为的决策层也动摇过,要不要把公司卖掉,大家把钱分一分,反正都能实现财务自由了。当年在海南,任正非与美国摩托罗拉的董事长都谈妥了,要以75亿美元还是多少钱卖掉华为。不过后来摩托罗拉的董事会没批准收购协议。否则,也没有今天的华为了。
上面我们说过,一个员工的收入基本有三块,一是工资,二是奖金,三是股权或期权。华为后来发达了,挣了大钱,员工的收入结构就变了。靠股权分红的收入占了大头,收入结构就畸形了,员工的激励就成了问题。
好比说一个中层管理干部的收入,一年工资是50万,奖金是20万,靠股权的分红,每年能分150万。这个时候,你想激励员工好好干,就变得很难了。你把他的工资或奖金提高20万,他可能也没有多少动力,因为我每年靠分红就挣了150,多挣哪20万,少挣哪20万,就无所谓了。这时他很容易选择“躺平”,出现“怠惰”。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华为出台了许多措施。其中,最主要的一条,就是提出要与“奋斗者”为伍,不被公司认定为“奋斗者”,就不能再参加公司配股了。
华为在2011年之后,发展的太好了,产品净利率可以做到20%以上,公司的营收也从千亿向万亿迈进。公司赚了那么多钱,利润若每年都给员工股东分掉,那人力资本激励就成了大问题。但这么多利润,也不能总躺在公司账上越积越多吧?这个时候,如何把钱花掉,把钱花的有效率的花掉,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了。
华为的选择就是把钱花在研发上,规定每年的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%。实际上,近年来是越来越高,都占到营收的20%以上的。这才有了华为“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”的故事,才有了资助全球的物理学和数学研究所,才有了步入“无人区”,进入基础研究领域的故事。
也就是说,华为的研发费用率全球最高,主要是由它独特的发展路径决定的,其他公司学不来,也不具备可比性。它是被逼得,没有累积多少家底时,就搞研发,资金流出了问题,不得不搞内部集资,员工持股,公司出人意料地发展壮大后,又面临员工的激励问题,才选择把利润大幅度投在研发上的。
一个公司,把钱投在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等基础研发上,实际上是犯忌的。国家可以这么做,但公司不行。公司把钱投在基础研究领域的,好像只有贝尔实验室这么干过。贝尔实验室在20世纪被称为“世界创意工厂”,为人类的通讯和数字产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。但后来也放弃了这么干。经历了数次沉浮与转手,现在贝尔实验室已经沦为诺基亚旗下的一个小的研究机构了。
华为能不能把钱投在基础研究领域,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问题。需要专文论述。